新闻动态 /
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,北京的古城墙、城门牌楼等历史建筑被认为是“封建余孽”,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迫拆除,为首都的城市建设让路。历时近20年的拆除工作,最终让这座已有600年历史的城墙从北京的城市面貌中彻底消失。
其中有一位老人,时常回想起这一切,心中如刀绞。他曾为这些古建筑的保护拼尽全力,走遍各地,表达愤怒,但始终无法改变命运。如今,他唯一能做的,就是轻声自语:“幸好徽因没看到这一切。”这位老人正是梁思成,林徽因的丈夫,两人一生献身于自己深爱的建筑事业。
当时的北京,城外有一圈呈“凹”字型的古老城墙,绵延14公里。它的历史追溯到元朝,至明代建成并延续至清代、民国,直至解放后,这座古城墙见证了600多年的风云变迁。1948年,当平津战役一触即发时,北平的安全变得岌岌可危。梁思成和林徽因焦急万分,夜以继日地在地图上标出城市重要古迹的位置,郑重地交给了相关组织,并恳求:“北平是世界上现存最伟大的古城市,我们必须要保护它!不要轻易破坏,除非万不得已。”幸得傅作义宣布起义,北平得以和平解放,才让这座有着700年历史的古城保存下来。
展开剩余77%然而,尽管这些古建筑成功躲过了战乱,和平时期却成了城市发展的牺牲品。1949年春,政府开始对旧城进行考察与修复。当时,梁思成和林徽因感到欣慰,认为终于能保住这座文化瑰宝。然而,1949年冬天,一次城市规划会议上,局势急转直下。苏联专家巴兰尼科夫提出,古城墙和建筑对中国没有益处,认为新中国应当拆除这些古迹,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。这一提案引发了长达九年的争论,关于古建筑应该保留还是拆除的问题成为焦点。
作为建筑学者,梁思成、林徽因、陈占祥等人自然是坚决支持保留的立场。但随着时局的变化,支持拆除的声音越来越大。尤其在当时提倡一切向现代化靠拢的氛围下,许多人认为这些历史建筑是封建主义的遗物,碍眼且不合时宜。很多人认为,虽然在过去,城墙可以起到防御作用,但如今已毫无实用价值。而在北京的普通民众眼中,这些绵延的城墙甚至影响了交通,常常造成绕行和交通事故。
梁思成等人则坚信,历史文化名城不应毁坏。他建议将行政中心设立在西郊,主张“新旧兼顾、平衡发展”,以便实现城市的现代化与历史保护并行。他和规划专家陈占祥共同撰写了一篇2.5万字的《建议》,并附上了多张图纸,梁思成更是自费印刷了上百份,四处奔走。林徽因也在身体不佳的情况下,与丈夫一同努力争取古建筑的保留。然而,这一切的努力收效甚微。
1953年,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组织了关于古建筑保护的座谈会。吴晗坚持认为,所有的古城楼必须拆除,认为它们影响了北京的交通和市容,特别是四大牌楼之一的“菜市口”,更有着“死刑执行”的历史背景。吴晗认为,梁思成夫妇之所以提出保留建议,完全是出于美学考虑。他提议用体积更小、符合现代风格的铜像、喷泉等替代那些牌楼。
对于这一提议,林徽因毫不客气,直接在会上反驳:城市规划得当,牌楼根本不会成为障碍。她甚至表示,若按吴晗的逻辑,那么故宫中的许多历史遗址也该被拆除,因为故宫也曾发生过许多悲剧性事件。她一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哑口无言。尽管如此,吴晗依旧坚持拆除的立场。最终,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坚持未能改变什么,古城墙和城楼的拆除工作仍在进行。
林徽因因不满这一切,愤怒地冲突后再未恢复。她感到万分失望,身体也因压力和悲伤进一步恶化,最终决定拒绝治疗,以示抗议。1955年4月1日,林徽因因病去世,享年仅54岁,葬于她亲手设计的八宝山公墓。她的去世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。
在她离世的那段时间,城墙的拆除工作已经有序展开。1950年,东公安局街和司法部街的牌楼被拆除;1953年5月,朝阳门和阜成门的城楼及瓮城被拆除;1954年,地安门的城楼也被拆除;1957年,永定门的城楼和箭楼被拆除;到1958年,大部分的城墙和城楼也被拆除,拆除工作持续至70年代,直到北京的古建筑成为了历史的尘埃。
梁思成深感痛心,他在拆除工作中看到了自己心爱之物的毁灭,眼含热泪说道:“还好,徽因没看到这一切。” 然而,林徽因的那句“狠话”却成了预言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2004年,北京开始意识到古建筑的重要性,甚至花费巨资复建了与原版一模一样的“赝品”。距永定门拆除时不过47年,却让人感慨万千。
尽管北京民众积极响应号召,捐砖捐瓦,但历史的回声已无法再被听见。最终,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坚持没有得到真正的回报。然而,正是他们的精神与努力,才有了如今在文物保护领域的一些成就。时间也已经给出了答案:如果按照当年梁思成的方案,北京城的面貌或许会大不相同,但这一切都只能是“如果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